我終是看漏了你。




「我終是看漏了你。」

你一定在想,有冇搞錯?哪有「看漏」的說法?是不是要講「我終是看透了你。」?




看漏與看透,明顯的兩件事情。

事實上,人常講「我終是看透了你。」,有幾個曾覺得自己終是「看漏」了對方,而不是「看透」?

這個世代,看透容易,嘴上講看透,更容易。

有過一次接觸,若有幸再有更深入瞭解的機會,可能一回生,二回熟,兩次見面你就覺得你把這個人看透了。

「虛有其表。」你說。
「心機重。」你說。
「城府深。」你說。

次次同朋友約食飯,或用手機傳Line,千篇一律,每次講到最後,這邊一句「我看透他了、、、、、、」,那邊一句「我真是看透這個社會了、、、、、、」。

弄到最後,我都沒臺詞可講。從一開始的安慰、贊同,到後來,好好思考,我們真的那麼容易就可以看透一個人或社會嗎?

看透需要時間,需要歷練,需要長時間的互動和伴隨。可能連你阿媽、老竇都不敢講他們老早把你看透了。

最緊要是「伴隨」。你可能伴隨手機、電腦的時間都比陪你阿媽的時間要花得多。遑論不是家人,若是情人、朋友,甚至根本不熟,只是暫時有利害關係的陌生人,若沒有花足夠時間、情感、同理心對待,我們到底有多少資格說「我真是把某某某看透了、、、、、、」?

在速食社會裡,與一個人短暫交流後,我們可以很快的辨識出這個人的面貌。時間緊迫,利益相關,必須急速判別敵友,擬定對策,好進行一場又一場的權謀交易。

下了班,這套指導方針依然被我們熟悉而本能地運用在日常人際上,導致本來應該是提供我們充電、修護的人際能量場,順勢也和商業戰場迅速融合。從此你在商業場上覺得累,下班還是覺得累,忙著應付那些你早已「看透」了的人和社會。

其實與其講你「看透」了什麼,你夠不夠膽承認你「看漏」了什麼?

看漏了妻子下班還得接小孩、煮飯洗衣,而你回家只需負責洗澡、吃飯、查看公事;看漏了兒子想了幾天為你準備生日驚喜,而不是跑去鬼混、故意晚回;看漏了女兒哭是因為叫你幾次欣賞她畫你辦公模樣的畫作,而不是專找你碴;看漏了母親撥打好幾通電話,不過想跟你講講話;看漏了老友雞婆介紹對象,讓你煩透,其實是真心希望你有個好歸宿、、、、、、。

要理解一個人背後的苦心談何容易?你自己都有被忽略、誤解的經驗。敢問「看透」你母親一生是為家庭犧牲奉獻,還是從頭到尾看不起你,你覺得難還是易?

當我們幾句話,幾個驚鴻一瞥就要看透某事、某物,退步一想,其實非但不公平,還很無情,要是掛在嘴上講,更顯愚昧。

你的眼光夠不夠洞悉你一生?如果覺得很難,那我們如何在徹底洞悉自己之前,就肯定已把他人「看透」?

「我終是看漏了你。」

這句醒悟,若不是因為離開對方後,對方比你發達才後悔莫及的講,那曾在心裡浮現這句話的人,終比嘴上講「我終是看透了你。」的,來得透徹。

Read More